收藏本页 | 设为主页 | 随便看看
116

杨近白官方网站

书法创作、篆刻创作等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对话刘洪镇
新闻中心
对话刘洪镇
发布时间:2011-10-05        浏览次数:744        返回列表

刘洪镇的身上有着湖南人典型的干劲、韧性和执着精神。认识洪镇五六年了,但是深入了解得其实并不多。一直感觉他是一个不轻易对人敞开心扉的人,这或许是艺术从业者的一个特征。而了解多了,就知道这是一位走过许多路,看过很多人的有故事的人,他的心是坦诚而自由的,这得益于他在文化部门这样一个十分合宜的工作环境,和目前东莞良好的书法交流氛围。他对书法的狂热,对书法核心意义的理解,不知不觉间已经超出同辈许多。

几年来,他主持开办了多次在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交流展和名家个展,如“河南.东莞中青年书家16人展”、“吞吐大荒”刘彦湖、汪永江、李强、尹海龙书法作品展、“纸上烟云”全国中青年书家八人展、“陈忠康书法展”、“兰亭之子”王义军书法作品展”等一系列学术性比较强的展览。使本地的书法爱好者在和全国大家的近距离交流和面对面学习中,见识了目前书坛代表性书家的书写技巧,以及对具体作品的剖析,在眼界和手上功夫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应该说,洪镇策划的这一列展览,对匡正时风,树立标杆是有极大作用的,东莞塑造文化城市形象,需要的就是洪镇这样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人。

人各自的喜好取决于个人的经历、个性、学识、审美。洪镇的追求是优雅中透出的雄强,以及在流畅中透露出的一丝涩味。近年交游渐广、眼界大开,洪镇在帖学的感悟和笔法的领会方面的进步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依我看,目前洪镇的帖学之路,是沿袭宋人直追晋唐。这是许多前贤都验证过的道路。观赏洪镇的近作,尤其是小行草,在米芾的章法处理之间参以丰富的墨色变化,而结构的精熟和精致的点画,又来自二王的传统帖学。

习书的关钮,无非是用笔。用笔好比是敲门砖,用笔掌握了,再如何写都是阳光通途。洪镇如果在“笔势”和“松紧”方面体会再深刻一点,那么对于笔法的细致理解会更深入更精彩。相信他在这条通途上能越走越远。

以下是我和刘洪镇关于书法的对话,颇能反映洪镇的书学思考,特录于此。

一、杨近白:你认为目前的帖学发展状况和历史上任何时代相比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刘洪镇:近现代帖学是在清代碑学陷于绝境时发端的。由于清代碑学将单纯化的崇碑运动推向极致,便造成碑学的贫瘠和退化。从书法的历史来说,二王一脉始终是帖学的核心,所以不论是尊崇二王也好,反对也好。怀素虽然表面上偏离二王,但是其笔法还是来源于对二王的深入领悟。米芾一生宗晋,其“刷字“虽然有创造,但是实际上还是传承。

帖学的衰微其实从元代已经开始,虽然有赵孟頫、高克恭、康里子山等,但是由于朝代时间太短还远不能和唐宋相比。明代本来也应该像宋代一样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朝廷诸皇帝都很喜欢书法,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当代帖学的发展同样是伴随着流行书风的滥觞而发展成熟起来的。2O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书坛对传统经典的回归与倾斜,二王帖学开始受到普遍重视,笔法问题成为中青年书家关注的重心,这表明当代书法的价值追寻开始由民间化、非经典化向经典帖学转向,而进人21世纪初新帖学的提出和倡导,更是将帖学传统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杨近白:下面我们聊聊碑帖结合的可能性。你所接触所知道的高手们,对碑帖结合的实践情况给你带来什么思考?


刘洪镇:碑帖结合其实在清代就已经开始了,在陶睿宣、李瑞清、曾熙等书家的碑学创作走向板滞僵化的同时,而赵之谦、于右任、沈曾植,包括吴昌硕,都自觉地将帖学引入碑学创作,以帖化碑,重新接受认同帖学,走碑帖融合之路,从而使碑学走出困境,开启了近现代书法创作的源流,并为帖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当代书法曾经一度对碑帖结合存在误区,其实是对书法本质认识的肤浅,他们简单地认为用帖学的线条去写碑的结体就是碑帖结合,结果是越来越新奇,越来越怪,这就是“流行书风”滥觞的原因。当代许多书家都在探索碑帖结合的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王镛、刘彦湖、白砥、沃兴华、张羽翔等都是碑帖结合的好手,但是拿他们的作品和赵之谦、吴昌硕、于右任的相比,距离是明显的,其实还是对帖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我认为刘彦湖先生最有潜质,但是刘的行草书过于简单,希望刘老师能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为名利所累,在帖学上尤其的二王一脉的笔法进行深入的梳理,我想成为大家是可能的。

三、杨近白:你怎么看展览与竞赛?怎么看这些比赛中泛滥的做形式?

刘洪镇:展览在早期对书法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为书法的繁荣和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高手都是通过展览成长起来的,但是书法发展到今天,展览的局限性和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许多人不是在为书法而书法,不是在为自己写字,而是在为展览写字,为评委写字,对书法本质的研究越来越少,而是在形式、材料等方面下工夫,这是对书法的伤害。

四、杨近白:谈谈笔法的重要性?你谈谈写帖,笔法最应该注意的几点?


刘洪镇:笔法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是随着文字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书分篆隶真行草五体,真书成熟最晚。以文字发展来看,字体由繁至简,渐趋方便之用,乃大势所趋;以书法艺术成长而言,笔法结构由简至繁,至真书八法确立,笔法完备,至无可附加之境。由此知真书实在是五体中法度最完备,最完善之书体。而真书在唐代最为成熟,所以,唐代的笔法也最为成熟,有的人批评唐楷要么是没有看懂,对书法的认识太肤浅;要么就是害怕,不敢下真正的工夫。书法难,唯笔法可以穷书家一生精力也难得其奥。所谓“书法只到唐代”的说法虽多偏颇,却有一定道理。


理解笔法这个概念,我认为主要的是解决中锋和侧锋的问题,有人认为书法只要解决中锋的问题就可以了,其实还远远不够,中锋正气,侧锋鲜活。劲利迅捷、轻松弹跳、处处见锋、杀纸有力是古人笔法最大的特点,这些从米芾的字里可以明显地看到,从米芾入手是理解二王最好的途径。

五、杨近白:为什么辛苦筹备那么多次交流展和个展?从中得到了什么?


刘洪镇:主要是学习,看一个人的作品一两件根本没有作用,有时候还有片面甚至误区。,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必须看到他一批的原作。比如对王义军的作品我以前有点误读,我认为他的线条很弱,立不起来,看了他的大量作品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线条的轻松、结体的宽博、点划的精准无不体现他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书法理解的高度。这些年策展的经历确实让我受益非浅,从刘彦湖、陈忠康、王义军、王忠勇、张羽翔、熊曦等人的身上和作品中均学到过东西。具体来说从刘彦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强烈的设计元素,章法的经营、线条的古雅、结字的奇特和形式构成的匠心独具等体现了刘彦湖老师的综合修养和对书法宏观的把控能力;从陈忠康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整个帖学的整合能力;从王义军的作品中我读到了对点画的精确理解;从王忠勇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书法家的风流倜傥;从张羽翔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作者在如何地玩书法,(有人说张羽翔作品主要是形式构成,张羽翔自己也经常提到形式构成,但是,我觉得张羽翔作品中却看不到很明显的构成元素,或许他已经做到了浑融无迹)。这些当代书家的作品同时也为我的学书之路提供了不小的启示,当然我们应该学习掌握的是他们的理解方式而不是照猫画虎,学谁就是谁那就麻烦了。

六、杨近白:很有同感,学习书法就是一个逐渐建立自己书写体系的过程,这中间和保持自己一个独立人格的过程是同步的,任何一个有品格的书画家都应该有广泛的学识和普世人文精神。你怎么看书法和作文、读书、交游的关系。书法和经济基础。怎么理解“字外功夫?”


刘洪镇:“字外功夫”很早就有人在提倡,提倡得最多的是那些大学教授,手上功夫上不来,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都很肤浅,但是又很自负,这种人最麻烦,你做好你的学问就可以,干吗一定要来书法圈来凑热闹?我认为“字外功夫”对书法有作用,但是前提是手上工夫要跟上,不要一知半解。“字外功夫”更多的应该是提高一个人对书法的综合理解能力,尤其是对笔法的认识。如果把两者脱离开来,书读得再好也没有作用。

2011-7-5